即使是贺岁片票房的井喷,也是因为片子好看,内容为王,而不是抹了什么口红。经济危机来了,有人挖掘出了“口红效应”。
简单地说,“口红效应”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不相信吗?有人说:今年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出现井喷式增长,就是一个例证。腾讯网增值服务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95.5%,“QQ空间”活跃用户量突破2亿,是另一个例证。还有,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迎来了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电视剧的“韩流”便是明证。
照这种逻辑,对于在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广播电视来说,现在的经济危机成了一件大好事,求之不得。不过依我看来,如果是给大家鼓鼓劲,可以理解;但要是当了真,可能是个忽悠。
这里有个现成的例子:前段时间,有地区和部门极力想恢复五一黄金周,于是有人举出一个天大的利好——一个人旅游能够带动五个人就业。仔细想想,要是果真如此那还为就业发愁什么呀?都去旅游吧,人还不够用呢,还失什么业呀!,果断叫停了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忽悠。
我的观点很简单也很明确:广播电视以不变应万变的永远是内容为王,而不是口红类的表面光鲜。内容为王是按艺术规律和传播规律办事,而非此的直接原因和终极原因则是向钱看。
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潜伏》。前者在开播时的收视大战让人们见识了中国电视的“口红”,可惜剧本身太“水”了,43集,压缩到30集试试!出自同一个导演的《士兵突击》就是30集。你能想象《士兵突击》也抻到43集吗?《潜伏》就是30集,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所以好评如潮。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央视国嘴徐俐的一句“缺乏基本的真诚”已经点到了所有病灶的要害。我不相信当事人就那么笨,不知道30集到43集的“水害”。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为30集和43集挣得钱不一样呀!由此可见,当内容为王被口红涂抹后,味道大变。即使是贺岁片票房的井喷,也是因为片子好看,内容为王,而不是抹了什么口红。《梅兰芳》和《非诚勿扰》我都是在电影院看的,有发言权。
这样一个例子可能更说明问题:3月底,温总理在武汉一家动漫公司考察时说:“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国家的动画片。,对中国动漫产业寄予厚望。这件事办好了需要若干条件,但实在没必要抓住“口红效应”的机遇。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当作机遇,什么都是机遇就没有机遇了。这是常识。
“口红效应”让人想起了十年前的进入WTO。当时所谓应对WTO的挑战算是最热门的话题,大家都以为国外的广播电视大鳄要一口把我们给吞了,于是以集团化为典型动作一阵忙活。十年后,看明白了吧?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攘外必先安内,咱自己不乱最要紧,而我们乱象横生基本上又都是自己生出来的。
最后,顺便说一句:经济危机面前,如果别的行业都冰天雪地,惟独广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这个行业也太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