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将虚报发行量的罪责推给那些不正规的小刊物,指责它们恬不知耻地将5000份说成5万甚至10万,搅乱了市场。但事实上,这些小刊物已经很难从精明的广告主那里骗取预算,倒是那些广告收入颇丰的“知名大刊”,成为目前中国虚报发行量的最大黑户和最大受益者。
业界对发行量认证的呼吁已经很久,但一直难以落实,究其原因,我觉得应该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年广告收入上千万的“知名大刊”身上,特别是那些占有广告市场主要份额的时尚类杂志,它们既不响应也不愿接受发行量认证。应该说,它们才是中国杂志业诚信危机的始作俑者,它们是杂志虚报发行量之不良风气的缔造者和拥护者。
事实是,时尚品牌进行市场推广,杂志是必需的媒介。中国《时尚》杂志的崛起正是顺应了时尚产业对杂志媒介的“刚性需求”,在此背景下,哪怕是毫无章法的“小丑”也能成为时尚品牌的宠儿。显然,《时尚》杂志被广告主宠坏了,宠得他们无需提供发行量认证就能轻松赚得亿万广告利润。
为了证明在发行上的“诚信”,长久以来,《时尚》杂志在零售渠道不惜花费重金做“展示”,以便给广告客户一个“交代”,但实际销量的多少对杂志广告经营并没有本质上的影响。杂志不注重销量使得零售商在杂志发行上难以获得利润,他们不得不要求杂志支付“进场费”和“展示费”来弥补微薄的利润。据悉,某知名时尚杂志可以毫不吝惜地支付给北京机场零售渠道每年20多万的“进场费”,并且还鼓励零售渠道提高“进场费”,以便设置更高的竞争壁垒,把那些缺少资金但可能更受读者喜欢的杂志挡在门外。结果是,这种只求展示、不追求销量的经营方式,使杂志内容越来越脱离读者需求,并导致严重的杂志内容同质化。
即便现在,《时尚》、《瑞丽》等杂志依然无需提供发行量认证就能获得广告订单,虽然已有《VOGUE》等国际名刊陆续加入竞争,但目前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知名度,而非诚信度。可以说,目前中国的杂志在广告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比谁更有名气,或者比谁更有实力花钱买名气。《时尚》、《瑞丽》等杂志不仅抬高了杂志零售渠道的发行门槛,使真正优秀的杂志难以脱颖而出,还引导并主导着虚报发行量的不良风气,使更多的杂志走在虚报发行量的邪路上难以自拔。
我想,要让发行量认证制度在中国顺利施行,应该首先从这些“知名大刊”开始,它们有责任为中国杂志业的发展做一个好榜样,积极进行发行量认证,如果它们还是赖着不动,我们只有先在这里批判一下,并对它们取得的成功与辉煌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