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中国妈妈消费调查分析报告公布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287

  随着母婴消费市场容量迅速扩大,母婴行业弊端也愈加突现:市场监管体系的缺乏、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些企业严重缺乏道德责任。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的“肾结石”奶粉,掺杂甲醛的儿童护肤品,以及频频曝出的“洋奶粉质量问题”,屡屡触及公共道德底线,对孕、产妇及婴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整个社会对母婴用品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中文母婴门户网站摇篮网(www.yaolan.com)一直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母婴用户的消费环境、产品品质,并时刻关注着母婴品牌的行业地位。为了使更多的父母了解母婴用品及服务质量优劣的标准,掌握辨识育儿消费的方法,2010年年底,摇篮网特联合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关工委教发中心婴幼工作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等多家权威机构及国内二十余家知名媒体开展了“2010中国妈妈消费状况大调查”暨“妈妈最爱十大母婴品牌评选”。此次调查以“真实、公平公正”为原则,聚焦家庭快消、文化早教、医疗保健、营养食品四大领域,同时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约5万人踊跃参与投票,收集到近20万有效数据。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线上调查,中国妈妈的消费趋势、消费需求、消费特征和给母婴行业的思考也浮出了水面。

  从调查投票的结果来看,2010年中国妈妈最爱的十大母婴品牌别为:贝亲、帮宝适、强生、乐智巧虎、妈咪宝贝、伊可新、三精药业、多美滋、好奇、花园宝宝。其中“洋品牌”占了8个,民族品牌只有2个,可谓差距悬殊。再一次给整个行业一个警钟,民族品牌的明天在哪里?

  作为参加本次调查的主要人群也是主要消费群体的妈妈们,安全仍然是他们普遍所看重的,其中90%的人在选择产品时最看重安全性,从此可以看出安全最得民心。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当网购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但仍然有75%以上的妈妈们更乐意选择大型超市、商场、实体店购买母婴用品,究其原因,还是对网购商品的品质持怀疑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教育,80后父母因为生活工作与网络的紧密性,在教育宝宝方面的认知多数都是从网络中获取,而长辈的意见退居二线。超过85%的家长是通过网络了解学习育儿知识,去社区论坛交流经验途径获取婴幼儿早教相关知识。在人均月收入5000-8000的家庭中,家庭早教有胜出趋势,只有41%的家庭会选择早教机构教育,而59%更倾向于在家教育孩子。但是宝宝6岁前,83.46%的家长在选择早教时更注重智力开发,而非专家所提倡的童年应该是快乐成长的阶段,学前早教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看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对中国家长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总体来说,从宝宝出生至6岁期间,母婴用品花费的月支出呈现递减趋势。调查结果中,在宝宝出生后的0-1岁、1-3岁、3-6岁的三个阶段内,月支出为500-1000的家庭均有所递增,而有较高支出的家庭(月支出为1000-1500、1500-3000的家庭)所占比重却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宝宝出生后,主要的消费阶段集中在0-3岁,消费金额比重依次是:0-1岁、1-3岁 、3-6岁。

  幸福美满的育儿生活离不开优质的育儿产品。然而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甚至国外知名品牌也问题不断,使许多幼小的孩子遭受不幸的事件,让我们揪心不已,这些时时刻刻地触动着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促使新一代父母购买母婴用品的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并日益突显了其个性主张的自我特征。消费思维与购买模式逐渐引发了新一轮母婴消费的时代变革。

  母婴消费,是孕婴家庭中的主要消费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跨越衣、食、住、用、行、玩、教无所不包。近年来,中国每年有2000万左右的婴儿出生,与婴儿潮同时涌动的,是母婴用品消费的加速和升级,2010年的母婴消费呈现了更加繁荣的景象。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中国妈妈消费调查的结果,将为今后母婴市场消费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