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奥运准备过冬,视频网站反思盈利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217

      视频网站反思盈利

    酷6网CEO李善友说,"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广告未实现规模化盈利,成本过高是困扰当前视频网站的最大问题。"同样,悠视网CEO李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方面流血不止,大量输血之后,造血机能仍不强。"在奥运比拼中品牌影响力提升最快的两家视频网站CEO均如是说。

    在总结北京奥运会的网络视频转播大战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认为:"这次最大的赢家是央视网,其次是几家广告收入有了快速增长的门户网站;但对于今年希望借助奥运实现业务腾飞的视频网站来说,这次的结果可能是入不敷出。"

  四大门户成赢家

    此前,在奥运会转播权之战中,央视网与搜狐、新浪、网易、腾讯、悠视、PPLive、PPS以及酷6等9家新媒体网站签订了转播协议,而后者则各自向前者支付了千万元级的转播费。据业内人士估算,央视网在售卖奥运视频转播权上收益超过4亿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银子也不是白花的。CSM媒介研究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第三方监控数据表明,8月8~18日,以央视网为首的9家奥运转播网站的日均页面访问量(PV)总数达到63.96亿页次/天;日均不重复独立用户数(UV)达到了1.38亿人,是中国2.53亿网民总数的54.55%。

    但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截至8月17日,奥运期间87%的流量被奥运官方网站和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瓜分,奥运商机最大的得益者依然是原本就控制着巨大流量的综合类门户网站。在奥运预热期间,四大门户网站二季度财报显示,受益于北京奥运会,其广告营收均创历史新高。新浪、搜狐、腾讯和网易二季度广告营收分别为6490万美元、4340万美元、3250万美元和1520万美元。

    "网络视频总算熬出头了,在奥运会后会将继续领跑互联网业务。"8月25日,新浪CEO曹国伟总结奥运报道时表示,网络视频为新浪取得门户网站奥运流量之首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从网络视频的影响力和成长性来看,已经开始逼近传统电视媒体了。"

    酷6网在奥运前做了大量准备:进行首页改版,制作奥运专辑,同时还首次采用了最新的高清视频技术,以提高画面清晰度。功夫似乎没有白费。DCCI数据显示,酷6网奥运频道站内到达率(即奥运频道独立受众占全站的受众比例)达到63%,用户达到1502万。奥运频道总页面浏览数占全站总页面浏览数的比例达到66.1%,流量达到1.60亿。

    此外,艾瑞市场研究数据显示,酷6网的流量在8月期间大幅度提高,用户日均访问页面与访问量指数均在同业中排名领先,已超过土豆网,处于视频类网站第一阵营中。酷6网用户覆盖数增幅达39%,视频类网站用户日均访问页面排名中,酷6网每百万Alexa安装用户日均访问页面数达到15,居视频类网站第一,奥运期间酷6网用户粘性达到视频类网站第一名。

    对此,酷6网CEO李善友表示:"此前我们预留储备带宽是2~2.5亿,结果达到了2.7亿的峰值。如果一个网站的流量可以到2亿以上的时候,这个规模是标志性的,这一点我们很高兴。"

    感到高兴的不只李善友一人,悠视网CEO李竹同样感到欣慰,"奥运期间,我们新增了1500万的忠实用户,这些数量实际是过去需要花数月时间才能达到。而且奥运期间,我们点播效果相当好,在刘翔退赛时,事后点播突破了10万,因为视频比较短,10万人同时收看,这也是第一次。"

     对此,李岚认为:"视频网站通过奥运得到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提升之后,应该重视在重大事件上的比拼,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通过"很黄很暴力"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流量,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这就可能会成为视频网站的"原罪"。"

  没有形成产业链?

    16天的奥运会究竟是否会改变视频网站的江湖格局?奥运内容比拼背后是对互联网品牌广告市场的觊觎。李岚表示,仅2007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已经超过百亿元大关,虽然不到整体广告市场的10%,但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奥运带来的流量引发了广告激增,据一位央视网内部人士透露,流量剧增令央视网的广告收入比奥运前增加了数倍,而在奥运之前两年,央视网的业务收入每年只有几千万元。

    "互联网赞助商身份使得搜狐趟出了一条路,整个市场营销费用花了1亿元人民币,不像外界传的5亿元那么邪乎,因为服务器设备的增加是公司运营成本。"张朝阳还宣称,他们的投入已有回报。

    悠视网李竹告诉记者:"8月份广告招商未达到这么大数量,但我们相信,随着这次品牌的提升,广告主对我们的认可度会大大增强,可持续性的收入会逐步增加,包括用户的增加,为整个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如此,两位李氏CEO都表示,从长期来看,视频网站的盈利仍是首要问题。李善友向记者坦陈:"整个视频行业花钱太多了,希望收入曲线增长再快一点,投入曲线再控制一下。"李竹也表示,"相对于融资,自身具备造血机能更加重要"。

    对此,拥有产业经济学博士后头衔的李岚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视频行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是断裂的,整体没有盈利。此外,视频网站处于转型期,纳入媒体化管理之后,自身也在面临调整,如果刚好调整到既符合政策要求又符合市场运行规律,那么盈利的可能性就极大。"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从完全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视频网站行业也不例外。李岚认为,"目前,视频网站在中国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垄断的市场形态。2008年奥运会虽已结束,但是属于网络视频行业的奥运征程才刚刚开始,视频网站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奥运契机来发展这个产业,即具有社会责任感,顺应文化发展,配合政府宣传,记录中国的发展进程。"

      视网:成功一跃

    今年是央视50岁的生日,又恰逢百年奥运,迎来了历史性的轻松一跃,除了广告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新媒体业务方面网迎来了重要转折点。

    据媒体报道,经过初步统计,在奥运前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央视的广告收入将突破50亿元,而全年广告收入有望达到创纪录的200亿元。而被央视看作新利润增长点的新媒体业务也有重大突破。

    2007年12月,央视网以2000万元从国际奥委会处获得北京奥运会超过3800小时的视频节目大陆和澳门地区独家视频转播权。虽然获得视频网络转播权的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对转播权费用讳莫如深,但据消息人士透露,几家视频网站的代价则在2000~3500万元之间,央视网的总收益超过4亿元。

    此外,包括广州珠江移动在内的全球50多家移动电视运营商、广电总局的CMMB手机电视,以及地方卫视播放的部分奥运视频节目都需要从央视购买,虽然移动电视运营商支付的费用不如门户及视频网站高,但粗略计算,央视网此项收益也将接近1亿元。

    而除了向主流网站分销奥运节目的转播权,央视网自身流量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在"上央视网看奥运会"口号的号召下,央视网成为奥运期间流量增长最快的网站,央视网高层称,奥运期间央视网的流量增长了8倍以上。而来自第三方统计监测机构万瑞的监测数据显示,开幕式开始后仅10分钟,央视网流量就创出历史峰值,在瞬间最高峰时,流量甚至超出其他门户网站流量的总和。

    央视网总经理汪文斌表示,汶川地震信息传播中46%的观众通过网络获得资讯,奥运期间这一数字更高,央视网的用户有望呈现几何级的增长。据央视网内部人士称,流量剧增令央视网的广告收入比奥运前增加了数倍。

    一份来自调查公司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央视网超过8倍的流量增长一举奠定了其在国内视频网站的领先优势。而对于花费大价钱购买了网络视频转播权的几家视频网站来说,奥运营销的效果并不明显。Alexa相关数据还显示,三大视频直播网站(悠视、PPS、PPLive)虽然都拿到了奥运转播权,但除悠视在奥运开幕之后出现明显流量增加外,PPS和PPLive在流量方面却没体现出明显的增加。

    来自央视网的公开数据显示,奥运期间全国每天近1.42亿网民通过央视网和9家商业网站收看奥运转播,占全部网民的56.13%;央视网日均访问量达3.01亿页次,其中视频直播日均访问人数达1596万,手机电视日均访问量2153万,收视份额占手机电视全网业务的79.4%。

    奥运期间的快速增长虽然让新媒体收入上升至央视总收入的5%,但奥运过后,其新媒体业务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值得关注。对此,央视网总经理汪文斌表示,由于央视独特的地位和资源优势,央视网在今后一些重大事件的网络和手机视频转播权的竞争中将一直处于很主动的地位,这是其他竞争对手不具备的。

    而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等新媒体的转播权,央视网同样志在必得,在主管部门看来,由央视网来对重大事件的新媒体传播进行操控是最好的方式。

注:此文为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