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历时两年半之久的达能和娃哈哈纠纷终于以和解告终,法国达能集团(下称达能)同意将所持有的娃哈哈合资公司51%的股份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股权转让价格为3亿欧元,大大低于最初达能向娃哈哈提出的至少12亿欧元的转让价格。有媒体评价这是达能在中国发展所遭遇的最大挫折。
持续两年多的“达娃之争”引起了媒体大量报道和众多人士的关注评论。有人怀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同情和支持娃哈哈,也有人打着理性和法律的旗号支持达能,还有人认为“达娃之争”是“一场双输的争执,从一开始就应该及时停止。”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抱着不同的体验来看待“达娃之争”。现在,“达娃之争”已尘埃落定,一切争论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达娃之争”事件中,作为中国的民族企业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启示一:不要轻易转让商标及品牌名称。达能之所以控告娃哈哈是想彻底收购娃哈哈,而商标归属问题是“达娃之争”的焦点。目前国际上很多财团或投资机构都期望利用资本的力量来获得商标资源和市场资源,进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商标和品牌名称是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轻易转让,一个国家著名商标拥有数量也是衡量其经济实力和品牌实力的重要标准。“达娃之争”的根源在于1996年2月29日杭州娃哈哈公司与达能签署的《商标转让协议》,将“娃哈哈”商标转让给达娃合资公司。幸好这是一份非法协议,当时国家商标局对此未予核准。不然,若是一个合法协议,达能购并娃哈哈很可能取得成功。娃哈哈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乐百氏。
启示二:面临国际企业的诉讼,我国企业要敢于“接招”。就“达娃之争”的结果来说,娃哈哈的胜利来之不易,它的胜利不仅是诉讼的胜利,也是挑战的胜利和勇气的胜利。作为我国民族优秀企业的代表,娃哈哈尽管在国内很有影响力,但是和达能集团相比,无论是资金实力、国际认可度、法律人才等均处于劣势。面对强势的达能起诉,并且似乎达能站在了法理的一边,而娃哈哈只有被吞并的命运,娃哈哈公司没有选择被“和平收编”,而是选择了“接招”。尽管在“达娃之争”的过程中,娃哈哈公司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就连宗庆后本人的形象也遭遇了危机,但娃哈哈公司依然没有被打倒,坚持拒绝被达能收购,而最终赢得和解。我国很多企业在市场扩张和国际化的同时都可能面临着国际企业的诉讼,一些企业可能会认为缺乏资金和经验而不敢与国际企业打官司,最终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达娃之争”告诉我们,面临国际企业的诉讼,我国企业要敢于“接招”。
启示三:在品牌危机中要善于打民族牌。在“达娃之争”的事件中,娃哈哈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一是如果官司失败,企业将被收购;二是娃哈哈公司被揭露了一些丑闻:如签订“阴阳合同”和偷税漏税等。这两种危机都足以把娃哈哈打倒,娃哈哈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关键是它善于打民族牌。有一句话叫: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没有哪一个伟大的人没有一定的民族情感,没有哪一个世界品牌没有民族特性。在“达娃之争”中,尽管娃哈哈被曝出丑闻,大多数中国民众还是支持娃哈哈和宗庆后。新浪网设置了聚焦达能并购娃哈哈事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4.7%的网民支持宗庆后。网民对娃哈哈的支持可以理解,这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如果“达娃之争”主要事件发生在法国,相信法国的民众也是较多支持自己国家的企业。因而,打民族牌在品牌危机处理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