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李克强表示,今年要实施一项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同时也要为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1日发布消息称,目前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两次载人飞行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组织实施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来源:科技日报)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杨华瑜团队比较了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与两种限时进食方式对健康成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发现“晨间进食”可改善空腹血糖、降低体重和体脂、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方面更加有效。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来源:新华社)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最新研究显示,一个国际团队对保存完整的鹅骨研究后发现,鹅可能早在7000年前就在中国被驯化了。这可能使它们成为第一种被驯化的鸟类。日本北海道大学博物馆的MASAKI EDA说,这一发现扩展了鹅驯养的历史,也可能拓展了整个家禽驯养的历史。(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悉尼加文医学研究所基因组技术负责人IRA DEVESON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英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DNA测试技术,这项测试能正确诊断出亨廷顿舞蹈症、脆性X综合征、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肌阵挛性癫痫、运动神经元疾病等。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测试能检测出由基因中异常长的重复DNA序列(短串联重复序列扩展障碍)引起的50多种疾病。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英国科学家发现,使PIEZO1蛋白(一种血液流动传感器)失去活性,会降低输送血液到肌肉的毛细血管的密度。血液流动受限意味着活动变得更加困难,并可能导致运动量减少。研究小组表示,这一结果有助于从生物学上解释为什么运动越少,越难运动。相关研究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不同国家的三个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分别发布了有关新冠病毒溯源的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的观点,表明“实验室起源论”缺乏证据。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疫情早期在人群中传播的新冠病毒有被称为谱系A和谱系B的两种毒株。基因分析显示两个谱系差异很大,不大可能是单一来源在传播给人之后演化而成。这意味着两种毒株都是在动物身上演化而来,然后分别传播给人。(来源:新华社)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筼筜湖发现了易危级别珍稀生物田鹀(WÚ)。这是厦门岛内首次发现田鹀,刷新了厦门岛鸟类物种纪录。田鹀体长一般约14.5厘米,头具黑白色条纹,颈背、胸带、两胁纵纹及腰为棕色,略具羽冠,皮黄色的脸颊后方通常有近白色斑点。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田鹀列入易危级别。(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